本文主要讲春天的颜色是什么?很多人说“红黄绿”,我却说,是“青色”,相信很多朋友对于春天是颜色,什么说什么,春天是黄色的还是绿色的我,春天是黄色的因为等问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,今天樱时号就来谈谈春天是颜色,什么说什么,春天是黄色的还是绿色的我。

清明刚过,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。
问大家一个问题:提到“春天”,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颜色?
我想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,或许会是:“绿色”。让我说,我却会说:“青色”。“绿”字虽使用得极早,意义也很明确,与现代绿色基本相同,却不似“青”那样变化多端。古人所说的青色,涵盖了现代光谱原理命名的绿、青、蓝、黑等诸多颜色。这数种颜色在光谱上是连续的,将绿、青、蓝等连续且彼此过渡并不明显的颜色都纳入青色的外延。所以,春天其实不光有“细柳新蒲为谁绿”的“绿”,还有“春来江水绿如蓝”的“蓝”,以及“华裾织翠青如葱”的“青”。
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一下与春天联系极为紧密的“青色”。

千里江山图
01. 青,东方色也:“蓝”“翠”“苍”
“青”字,最早出现在镌刻于商周青铜器上的金文中。《说文解字》里说“青,东方色也”,此解释带有明显五行学说痕迹。由于东方属木,而草木都是青色,所以青就成了东方的代表。也就契合了春来万物复苏,麦之新苗,桑之嫩条,柳之初芽,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了。
如果仅用“青”指代草木初生的颜色,那“青”大约相当于如今的浅绿色。但从历代的诗文来看,好像又并非如此简单。比如:唐代诗人李贺写“华裾织翠青如葱”(《高轩过》),葱绿比浅绿要深些;柳宗元写“日出雾露余,松柏如膏沐”(《晨诸超师院读禅经》),松柏之绿似乎又深了些;青年男女互表爱意时喜欢引用的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”(《诗经·郑风·子衿》),据相关学者考证这衣衫是蓝色;我们经常把女子头发称为“青丝”,把剃了头只留一层头发茬的流氓叫作“青皮”,这时的青又接近于黑色。这样看来青的外延极为广泛,用法千变万化,具体是绿是蓝是黑还是就是青,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认。
所以,从“青”色引申出的常见光谱连续相近色主要有:“蓝”“翠”“苍”等。这一部分就来谈谈这几种特别的颜色。
1.“蓝”
在古代,“蓝”最初并不指代颜色,而是一种草本植物——蓼蓝。
《诗经·小雅·采绿》中:“终朝采绿,不盈一掬。予发曲局,薄言归沐。终朝采蓝,不盈一谵。五日为期,六日不詹。”诗句中,借以“采蓝”表示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。而这里的“蓝”就是蓼蓝,它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染草之一,可以提炼旋青、蓝淀等。西周设有“掌染草”一职,是掌管染料的职位。诗句中的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”,用的正是其本义。
所以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“蓝”并不表示颜色,它只是一种草药。大约到了隋唐年间,“蓝”才由植物引申为与绿色相连接而又相区别的蓝颜色。比如:唐人杜甫在《冬到金华山观》里写“上有蔚蓝天,垂光抱琼台”,是冬日里澄静的蓝;宋人韩驹在《夜泊宁陵》里写“茫然不悟身何处,水色天光共蔚蓝”,是夜色中静穆的蓝;唐人白居易《忆江南》里说“春来江水绿如蓝”,足可见蓝与绿的联系与区别了。

蓼蓝
2. “翠”
首先,“翠”,是一种鲜亮的绿色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翠,青羽雀也。”这里的“翠”,指的便是“翠鸟”。翠鸟因羽毛艳丽,颜色在青绿之间,故而引申为青、绿、碧之类的颜色。“翠”,作为一种鲜明的、生命力旺盛的绿色。古人的用典也有很多,比如:唐太宗写的《初晴落景》,有“日晃百花色,风动千林翠”之句,用以表示雨后初晴的万物灵动;白居易在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中,在著名的“春风吹又生”后又有“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”;杜牧写登山的诗《九日齐山登高》,有“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”;宋代画家郭熙称夏天的山恋“苍翠而欲滴”,说山上植物饱含水分,仿佛要滴出来一样。夸张形象的用语,给后世留下了“苍翠欲滴”的成语。
其次,“翠”也是绿色玉石的代称,作为珠宝的翡翠,价格是十分昂贵的。比如:曹植在《洛神赋》中说洛神“戴金翠之首饰,缀明珠以耀躯”;唐代章碣的《东都望幸》,写一个女子“懒修珠翠上高台,眉月连娟恨不开”。
最后,“翠”除了表示绿色外,也可专门用来形容颜色鲜明。比如:苏东坡咏牡丹的诗《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·其一》里有一句“一朵妖红翠欲流”,红色牡丹为何又是翠绿的?难道说的是绿牡丹?其实,苏东坡作为四川眉山人,这是在用乡语入诗。“鲜翠”是四川话里形容色彩鲜亮明快的词。

洛神赋图
3. “苍”
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苍,草色也”,其本义就是草的颜色。草为青色,所以“苍”就有了青的含义。与其它青色不同的是,“苍”所指的青色,是浓重而偏于黑色的青。所以,人们把羽毛青黑的老鹰叫“苍鹰”;把看起来绿沉沉的山峦称为“苍山”;汉时奴仆皆以深青色纱巾包头,因此古人还把仆人称作“苍头”;明清小说里还最爱用“老苍头”做串场人物,《拍案惊奇》里有“只见一个管门的老苍头走出来”,《聊斋志异》里则有“我家老苍头亦得小千把”。
其次,“苍”与其他表示青色的词还有一个显著不同,就是常用叠字,来突出青色的无边无际、意境的辽远空阔。例如,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(《诗经·秦风·蒹葭》),就是形容芦苇生长茂盛的样子;曹植写“太古何廖廓,山树郁苍苍(《赠白马王彪·并序》;李白写“却顾所来径,苍苍横翠微”(《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》);白居易写“霜草苍苍虫切切”(《村夜》);刘禹锡写“巫山十二郁苍苍”(《巫山女庙》),都属此例。北朝民歌《敕勒川》的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,与草原天空融为一体的豪莽之气,更是把“苍苍”这一词汇用到了极致。

仿明皇幸蜀图
02. 从“青春物语”到“柳色伤心”:青春实好,人生无常
在造字上,青为“象物之生时色也”,而万物生发基本都是在春天,所以青色在古人眼中便成了春天的象征,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经常说的“青春”本意实则指的就是春天。由于这种联系,青色也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代表人生生命、年轻、活力、希望等诸多美好之意。
1.青春物语:“青春”,本意实则指春天
春临大地,草木繁茂,万物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。古人往往把春风称为“青风”,把春天称为“青阳”。除了“青阳”,春天还有一个更流行的名称,就是“青春”。“青春”一词,最早出现在楚辞里,此后的几百年里文人都承袭了这一用法,以“青春”代指春天。比如:在《大招》里开篇说“青春受谢,白日昭只,春气奋发,万物遽只”,意思是春临大地,阳光和照,生命的气息奋发而起,沉睡的万物都开始复苏;南朝谢灵运在《游南亭》中有“未厌青春好,已睹朱明移”,就是说还没欣赏完春天的美好,夏天就来了;唐人李贺在《将进酒》中也有“况是青春日将暮,桃花乱落如红雨”,写春到尾声、落英缤纷之景。
除此之外,当春临大地,草长莺飞,人们总忍不住外出走走,感受温暖阳光、和照东风。于是便衍生出了“踏青”这种活动。踏青的习俗,在我国由来已久,最早大约可以上溯到先秦。首先,提起“踏青”总会想起《论语》中令人耳熟能详的一段话,孔子某次询问弟子们人生理想,诸弟子皆慷慨陈词情系国计民生,唯有曾点说自己追求的是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零,咏而归”。如此恬淡宁静,对此,孔子也感叹地说“我欣赏曾点的情趣”。
其次,要说对踏青最有说服力的记载那就是《晋书》了。《晋书·礼志》中说:“汉仪,季春上已,官及百姓皆契于东流水上,洗濯拔除去宿垢。”也就是说,自汉代起,每到三月初三,洛阳的官员和百姓都会来到洛水之畔举行祭祀仪式,并洗涤衣服和头脸,除去一冬留下的污浊。《晋书》接着又写:“而自魏以后,但用三日,不以上已也。”就是说,自三国曹魏以后,不再拘泥于三月初三,而是连续活动三天。《晋书》这一记载,被学者视形成踏青习惯的最有力佐证。
最后,“踏青”的一词出现得较晚,大约形成于唐代。有很多关于踏青的记载,比如:唐代史书里有“大历二年二月壬午,幸昆明池踏青”(《旧唐书》);唐诗里有“岁岁春草生,踏青二三月”(孟浩然《大堤行》);唐人笔记里有“上已,赐宴曲江,都人于江头楔饮,践踏青草,谓之踏青履”(李淖《秦中岁时记》)。至于唐代以后,这一词汇普遍为人们所接受。

虢国夫人游春图(唐—张萱)
2.金玉年华:人生中如金似玉的年轻时光
春天是一年中最富朝气、最美好的时候,因此,慢慢地“青春”也被人们引申用来指代人生中的年美好的时光。这种引申用法,唐代就已流行开来。比如:李贺的“垂帘几度青春老”(《三月过行宫》),写行宫里的宫女,如花岁月在寂寞冷清的高墙中度过,一日堪比千年;李商隐《骄儿诗》里说“青春妍和月,朋戏浑甥侄”,则是称赞自己的儿子年少又聪慧,如胶月般美好,而跟他一起游戏的男侄辈却还混沌不堪;还有柳永的“且恁偎红倚翠,风流事,平生畅,青春都一饷”(《鹤冲天》)。
然而,有人欣赏青春,有人怜惜青春,也有人作践青春。比如,唐人雍陶有在《劝行乐》中说得就十分直白:“老去风光不属身,黄金莫惜买青春。白头纵作花园主,醉折花枝是别人。”这里的“青春”特指那些年轻貌美的风月场中的女子,中唐以后,政治黑暗,社会混乱,物欲横流,这首充满萎靡颓废气息的诗,恰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。
雍陶的诗虽有些伧俗,却也点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:青春是美好的,时光却如流水,一去不返,黄金也难买回;但买不回自己的青春,未必买不到他人的年华。于是,千百年以来,始终有人孜孜不倦地热衷于欢场买笑,或是金屋藏娇。特别是许多须发花白、半截身子已入土的老人,更爱找寻十几岁的少女为妾,似乎这样就能从这些年轻的女子身上找回自己的青春了一样。

吹箫图
3.柳色伤心:“折柳送别”,韶华逝去,再添哀愁
“伤春”,自古以来就是中华诗词歌赋的一大主题。春去秋来,年华老去,总是令人伤心的。文人们在借景抒情表达伤感寄托哀思之时,与绿色很少有关,因为绿色在总体上是欣欣向荣的,不会让人有悲戚颓废之感,唯独柳树除外,提到柳树我们往往会跟“送别“联系在一起。
之所以有如此联系也是源于汉唐时的一些大型政治活动:汉唐之际,天下一统,皇帝们会在早春二月出京巡视,从长安出发往东走直至泰山,祭拜天地后再回京城。这一路往返千里,时光漫长,随行人员往往数以十万计,但他们不能携带家属,家属亲眷只好去长安东门外为他们送行。长安东门外正好是埋葬西汉汉文帝的灞陵,陵上遍植柳树。由于“柳”与留”谐音,于是家人往往会折下青色柳条,送给即将远行的丈夫或儿子,表达思念和关切之情。后来,朋友或情人告别,都沿袭这一风俗,互送柳条为念。
于是,柳色也成了许多文人抒发情感的咏叹对象。比如:李白在《忆秦娥》里说“秦楼月,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”;白居易在《青门柳》里说“青青一树伤心色,曾人几人离恨中,为近都门多送别,长条折尽减春风”;而柳永的《少年游》 “参差烟树灞陵桥,风物尽前朝,衰杨古柳,几经攀折,憔悴楚宫腰”,不仅伤感更显颓唐。

柳溪渔乐图
结语:
这篇文章,主要介绍了一种颜色:青色。青色跟春天联系极为紧密。
在第一部分,首先,我们了解了从“青”色引申出的“蓝”“翠”“苍”等常见光谱连续相近色,从古人的很多用典诗句中,也能体会到颜色运用的绝妙之处;其次,在第二部分中,我们顺承介绍了:青春物语——金玉年华——柳色伤心。“青春”代表春天,春天又代表着美好希望,引申到人身上便是我们人生光阴里的“金玉年华”。然而,当青春流逝,时光老去后,人们又会“柳色伤心”。从最初的一种颜色青色,升华到后来的人生高度,大有一种人生无常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