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主要讲十年内不开帝王陵,相信很多朋友对于郭沫若喜欢挖帝王陵墓?,郭沫若挖掘帝陵,郭沫若为啥挖陵墓等问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,今天樱时号就来谈谈郭沫若喜欢挖帝王陵墓?,郭沫若挖掘帝陵。
提起郭沫若,不得不感叹他 的文武双全,他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,有着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、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等等多重头衔。但就是这样一个人,在建国之后,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,热衷于开挖先人的陵墓,特别是历代帝王墓穴。

郭沫若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考古学家,将郭开掘古墓的行为当作是一种对考古事业的追寻也不是不可以。但是,联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,这种一意孤行额考古行为却给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。
这是为什么呢?
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,百废待兴,所有的一切都有待建设,当时国家文物保护技术十分的不成熟,就是挖掘成功也难以对出土的文物进行妥善的保存。

1956年郭沫若等人首次向国家建议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,定陵的时候,就遭到了多为考古学家的反对,但由于他们人微言轻而且 郭一意孤行,最终国家还是同意了开挖定陵。起初,郭沫若等人想要开掘的是明朝十三陵中的长陵,也就是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墓,但是由于长陵挖掘难度很大,郭沫若没有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定陵来练练手,幸运的朱棣就逃过了此劫。

1956年5月,发掘工作正式开始,起初发掘还很顺利,考古人员成功找到了墓室的入口,进入墓室后,整个墓室金碧辉煌,各种奇珍异宝。然而由于这些文物有着将近300年的历史,墓室进入空气后,各类字画丝绸瞬间腐化。很多文物由于当时技术不足,还来不及保护就已经遭到了破坏。且文物保护工作极为混乱。皇帝与两位皇后的三副顶级楠木棺材,当时竟然被当作垃圾给扔了。实在是令人痛心不已。

各类文物由于准备工作的不足而遭到严重损伤,这在考古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风波,也令各界社会人士痛心疾首。要求停止对明朝十三陵的开掘。但郭沫若等人并没有吸取教训,他们随后要求挖掘长陵,但是遭到了周总理的立即否决。
虽然遭到了拒绝,但是郭沫若一直都没有放下挖掘事业,1960年,在陕西发现了乾陵,在乾陵内有郭心心念念的陪葬品,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。郭沫若兴奋不已,于是又去游说周总理。周总理则道:十年内不开帝王陵。
周总理这一举动极大程度的保护了文物,不因为技术缺陷而被遭到破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