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主要讲一盘红烧肉,凭什么征服南北?,相信很多朋友对于论一碗红烧肉,你是一盘红烧肉,生活就像一盘红烧肉等问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,今天樱时号就来谈谈论一碗红烧肉,你是一盘红烧肉。
人类饮食的终极奥义,全在上桌自带duangduang音效的红烧肉里。

一盘红烧肉,没有最正宗、最正确、最好吃的公认做法,却在菜色、食材、口感上保持趋同。
首先,必须得是鲜亮、跳跃、张扬的酱红色,还得裹上一层浓郁汤汁,让它泛起隐隐油光;其次,肉块应该是肥瘦层次分明,大小均匀刚好一口一个的俏皮模样;至于口感,则以瘦肉不柴、肥肉不腻,肉皮Q弹有嚼劲为最佳。

只有这样的红烧肉,才足以让南北好吃客们暂时放下各自的家乡情节,共同赞上一句好吃。
红烧肉,为啥这么好吃?
红烧肉好吃,主要原因在于它刚好长在了人类饮食的审美点上。
选料,必须遵循三层肌肉夹两层脂肪的严苛标准;改刀,必须做到边角齐整、层次分明。两者结合,才能在视觉上赋予红烧肉令人治愈的线条美。

红烧肉,重点落在一个烧字。烧是食材经过炸煎煸炒后,再加以汤汁和调料进一步加热熟成的过程。
烧制红烧肉时,汤汁因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浓稠,直至与肉块紧密结合。烧并不是红烧肉升华的独角戏,整个过程也少不了肉与糖、酒、酱油等调料香料之间产生的奇妙反应。

烧制过程不可心急,宜小火慢炖。文火催化下,五花肉的脂肪得以缓慢溶解,逐渐蜕变出软糯口感。
「洗净铛,少著水,柴头烟焰不起,待它自熟莫催它,火候足时它自美」,在苏东坡笔下,红烧肉变得颇有脾性。咕噜咕噜哼着小曲儿,沐浴在翻滚汤汁中,慢悠悠地换上亮红剔透的盛装。

南北红烧肉,到底有啥不同?
百度百科对红烧肉的定位是:一道著名的大众菜肴。虽大众,但南北各地做法仍然存在细微差别。
光是上色这一步骤,就有糖、酱油、红曲三种方法。北方偏爱炒糖色儿,南方则习惯使用酱油,或者是红曲米水煮后的汤汁。但这样的说法还是太过于绝对,湖南毛氏红烧肉便是南派上色习惯中的例外。

关于红烧肉的另一纷争,得回到老生常谈的南北咸甜差异上来。
虽说放糖是红烧肉烧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,但目的不同,糖的使用量也各有差异,最终的口味必然也会受到影响。北方人放糖,是为了上色,颜色到了就行。南方人放糖,却源于嗜甜本能。
上海的本帮红烧肉,糖与酱油齐飞。在苏杭一带,更是红糖百砂糖齐上阵。南方人嘴里,这样的红烧肉甜而不粘、浓而不咸,甚至汤汁还能留着下下饭。但对于北方人来说,一口下去恐怕会吃出拔丝五花肉的错觉... ...

到了嗜辣如命的川、湘地区,红烧肉或咸或甜并不紧要,反正不管怎样,都必须得给我加点辣味进来。
所以,毛氏红烧肉里必然会有辣椒的身影,搭配上蜂蜜,甜辣爽口;而四川红烧肉中,号称「川菜之魂」的豆瓣酱也不会缺席,有了它的参与,最终才得以解腻又开胃。

酒在红烧肉中的使用,主要是为了去腥增香。用什么酒最合适呢?为此,各地免不了又是一番争论。
江浙一带用到是绍兴黄酒,黄酒的醇香,能最大限度激发肉的鲜美;湖南人民则执着地认为自家酿的米酒最合适,川渝地区却私心认为,用醪糟增香提味,才是最好不过的了。

辅菜是南北派红烧肉中最为复杂化的区别。上海红烧肉加千张、鸡蛋,绍兴搭梅干菜,无锡配面筋,江西有豆参、竹笋,湖南钟情于干豆角,四川却称芽菜红烧肉为YYDS。
南方红烧肉配菜遍地开花的架势比起来,北方配菜无非鹌鹑蛋、土豆、干豆角之类,要单调得多。

红烧肉,为什么这么矛盾?
红烧肉是中国人食谱中最为矛盾的一道菜,它家常,却对新手极不友好,光是上色,就足以劝退一半以上初学者。剩下的那一半,多数又在太甜太咸太肥太柴等花式“事故”中逐渐被耗光耐心。
难做,但不妨碍中国人爱吃。中国人对红烧肉的偏执,似乎是骨子里自带的基因。无论是南甜北咸,还是加土豆、加芽菜,它总能在南北餐桌上,安然占据一席之地。

无论是谁,都会被那抹红亮的肉欲,勾起馋念。